【盘虬卧龙的成语解释是什么盘虬卧龙的成语解释】一、
“盘虬卧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虽然外表看似平凡或不起眼,但实际上隐藏着非凡的能力或潜力。这个成语多用于赞美那些不显山露水却实力强大的人物,尤其在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中较为常见。
该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来形容诸葛亮未出山前的隐居状态。后世广泛使用,成为形容人才潜藏、蓄势待发的象征。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盘虬卧龙 |
拼音 | pán qiú wò lóng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释义 | 形容人或事物虽表面平凡,但实际有非凡才能或潜力。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才隐而不露,具有发展潜力。 |
近义词 | 隐士高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 |
反义词 | 显山露水、锋芒毕露、张扬外露 |
示例 | 他虽出身平凡,但才华横溢,真可谓盘虬卧龙。 |
使用场景 | 文学、评论、人物描写等场合 |
三、补充说明
“盘虬卧龙”不仅用于描述人,有时也用于形容地方、建筑或自然景观,强调其内在的不凡之处。例如,在描写古迹时,可用此成语表达其历史厚重与潜在价值。
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于激励人们不要轻视表面平凡的人或事物,应注重内在潜力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盘虬卧龙”的含义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