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的解释】“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而逊行。’”意思是: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应该敢于直言不讳,行为正直;而在国家混乱、政局不清明的时候,则要说话谨慎,行动低调。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君子应有不同的言行方式,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以适应时势。
“危言危行”原意是指在国家安定时,君子应言辞正直、行为端正;而在国家动荡时,则应言辞谨慎、行为谦逊。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知进退”的处世智慧,强调了在不同境遇下灵活应对的重要性。
表格形式展示:
| 词语 | 危言危行 |
| 出处 | 《论语·宪问》 |
| 原意 | 在国家有道时,言辞正直,行为端正;在国家无道时,言辞谨慎,行为谦逊 |
| 含义 | 强调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君子应调整言行,既坚守原则又懂得变通 |
|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在不同政治或社会环境中,采取相应的言行策略 |
| 近义词 | 知进退、审时度势 |
| 反义词 | 言行不一、随波逐流 |
| 现代意义 | 强调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判断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了解了“危言危行”的出处与含义,还能够结合现代语境理解其现实意义,帮助我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