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是什么意思】“千载谁堪伯仲间”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全诗为:
>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感慨。其中“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是诗人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认为在千年之后,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一、伯仲是什么意思?
“伯仲”原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和老二,后来引申为事物之间的比较或等级。常用来表示“谁更胜一筹”,或者“谁能与之比肩”。
- 伯:长子,即兄。
- 仲:次子,即弟。
因此,“伯仲之间”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件事相差不大,难以分出高下。但在诗句中,“谁堪伯仲间”则是反用其意,表达的是“谁能与之比肩”的意思,强调诸葛亮的卓越和无人可及。
二、总结
词语 | 含义 | 在诗句中的意义 |
伯仲 | 兄弟排行,后引申为比较、等级 | 表示“谁能与之相比” |
千载 | 千年,形容时间久远 | 强调诸葛亮的功绩流传千古 |
谁堪 | 谁能胜任、谁能比得上 | 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
伯仲间 | 在伯仲之间,比喻难分高下 | 这里反用,表示“无人可及” |
三、延伸理解
陆游在诗中借诸葛亮来抒发自己对朝廷无能、恢复中原无望的无奈。他认为诸葛亮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后人很难再有像他这样的人物出现。因此,“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是对诸葛亮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结语
“伯仲”一词虽源于古代家庭排行,但在文学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句中,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妙,也承载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评价和情感寄托。通过理解“伯仲”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