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资治通鉴为什么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巨著,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部书不仅是一部详实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的经典之作。它为何被称为“资治通鉴”?它的内容又有什么独特之处?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什么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涵盖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事件。书中以编年体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
该书不仅是史学著作,更是古代士人治国修身的重要参考书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为什么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四字,含义深远:
- 资:意为“帮助”、“辅助”,即“有助于治理国家”。
- 治:指“治理国家”或“治国安邦”。
- 通:表示“通晓”、“贯通”,强调全面了解历史。
- 鉴:意为“镜子”,比喻历史是前人经验的镜子,可供后人借鉴。
因此,“资治通鉴”的意思是:“帮助治理国家的通史之镜”,也就是说,这部书是为了让统治者和士人能够通过历史来学习治国之道,避免重蹈覆辙。
三、《资治通鉴》的特点
| 特点 | 内容说明 |
| 编年体 | 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结构清晰,便于把握历史脉络 |
| 史论结合 | 不仅记录事件,还加入作者评论,体现司马光的政治思想 |
| 重视道德 | 强调仁政、德治,反对暴政,体现儒家思想 |
| 历史借鉴 | 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治乱兴衰,为现实提供借鉴 |
| 文字简练 | 语言精炼,叙事严谨,具有高度文学性 |
四、《资治通鉴》的影响
- 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帝王、士人学习历史的重要教材。
- 被奉为经典: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 现代研究价值高:被广泛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分析、教育等领域。
五、结语
《资治通鉴》之所以被称为“资治通鉴”,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蕴含治国智慧的“历史之镜”。它帮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理解治乱之道,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资治通鉴》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总结表:
| 项目 | 内容 |
| 书名 | 《资治通鉴》 |
| 作者 | 司马光(北宋) |
| 成书时间 | 北宋时期(1066年—1084年) |
| 记载时间 | 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 |
| 体例 | 编年体 |
| 核心思想 | 借鉴历史,以史为鉴,辅佐治国 |
| 书名含义 | “资治”即助治,“通鉴”即通晓历史之镜 |
| 历史地位 | 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 |
如需进一步了解《资治通鉴》中的具体篇章或历史事件,可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