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为科学、规范地划分企业规模,便于统计工作的开展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2017年发布了《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大中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设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旨在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该办法主要依据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三个核心指标进行划分,适用于各类企业类型,包括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批发零售业企业等。通过这一标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规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划分标准概述
根据《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企业被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四类。其中,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统称为“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如下:
| 企业类型 | 从业人员数(人) | 营业收入(万元) | 资产总额(万元) |
| 大型企业 | ≥1000 | ≥40000 | ≥50000 |
| 中型企业 | ≥300且<1000 | ≥5000且<40000 | ≥3000且<50000 |
| 小型企业 | ≥20且<300 | ≥300且<5000 | ≥1000且<3000 |
| 微型企业 | <20 | <300 | <1000 |
> 注: 不同行业可能有特殊规定,例如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可能会有不同的划分方式,需参考相关行业的具体标准。
二、适用范围
该办法适用于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单位,包括国有、民营、外资及混合所有制企业。适用于以下行业:
- 工业
- 建筑业
- 批发零售业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房地产业
- 商务服务业
- 其他相关行业
三、实施意义
《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的出台,有助于:
1. 提升统计准确性:明确划分标准,减少人为判断误差;
2. 优化政策制定: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提供数据支持;
3. 促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了解自身规模定位,合理规划发展路径;
4. 增强数据可比性:统一全国企业规模分类标准,便于横向和纵向比较。
四、注意事项
- 企业规模的划分以年度数据为准,每年更新一次;
- 企业应如实填报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关键指标;
- 若企业发生重大变更(如合并、分立、重组),应及时调整其规模分类;
- 对于跨行业经营的企业,应按照主营业务所属行业进行划分。
五、总结
《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是当前我国企业规模划分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应高度重视这一划分标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为自身发展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