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解释】“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为: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和分析。
一、诗歌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描写中秋夜景的七言绝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进而引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诗中表现中秋思乡情感的经典之作。
二、关键词解析
| 词语 | 解释 | 作用 |
| 十五夜 | 指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 | 点明时间背景 |
| 中庭 | 庭院中央 | 描写空间环境 |
| 地白 | 地面被月光照得发白 | 渲染月色明亮 |
| 树栖鸦 | 树上栖息的乌鸦 | 增添夜晚的静谧感 |
| 冷露 | 寒冷的露水 | 表现秋天的凉意 |
| 湿桂花 | 露水打湿了桂花 | 点明季节与节日气氛 |
| 人尽望 | 所有人都在仰望月亮 | 引出人们的共同情感 |
| 秋思 | 对故乡的思念 | 抒发诗人的情感 |
三、诗歌结构分析
- 第一句:描绘庭院中的月光洒落,乌鸦栖息于树上,营造出静谧的夜晚氛围。
- 第二句:进一步描写秋夜的寒冷与静谧,露水打湿了桂花,暗示中秋时节。
- 第三句:点明中秋之夜,人们都在仰望明月,表达共同的情感。
- 第四句:以疑问句收尾,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思念的无奈与感慨。
四、情感与主题
《十五夜望月》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
五、艺术特色
- 画面感强:通过“地白”、“树栖鸦”、“冷露”等词语,构建出一幅中秋夜的静谧画卷。
- 语言凝练:全诗仅28字,却包含丰富的意象与情感。
- 意境深远:结尾的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六、总结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的中秋诗作。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情感表达来看,这首诗都值得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