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不立是什么意思】“失信不立”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句为:“信,国之宝也,人之所庇也;失信不立。”意思是:诚信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信赖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不守信用,就难以在社会上获得尊重和信任,最终会被排斥或失败。
“失信不立”强调的是诚信的重要性。在古代,诚信被视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没有诚信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依然适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失去诚信都会导致信任危机,影响发展和人际关系。
表格说明: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现代意义 | 
| 失信 | 指失去信用、违背承诺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在现代指违反诺言、缺乏诚信的行为 | 
| 不立 | 指无法立足、无法被认可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表示因失信而无法在社会中获得尊重或成功 | 
| 失信不立 | 整体含义为:失去信用则无法立足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强调诚信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 
延伸思考:
在当今社会,“失信不立”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也是对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运行规则的提醒。例如,企业若频繁违约、欺骗消费者,最终会失去市场信任,导致经营失败;政府若缺乏公信力,将难以凝聚民心,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失信不立”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现实的警示,提醒我们在做人做事时,必须坚守诚信,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