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愁供恨是什么意思】“献愁供恨”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词中。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或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愁与怨恨,仿佛这些情绪可以“奉献”给天地、山河,甚至自己。这个词语多用于表达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的感慨和无奈。
一、
“献愁供恨”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句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其中虽未直接出现“献愁供恨”,但其意境与该成语高度契合。
“献愁供恨”的字面意思是:将忧愁和怨恨献出、供奉。它象征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寄托,常常用来形容文人墨客在面对国难家愁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该成语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常见于古诗词中,用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献愁供恨 |
| 出处 | 常见于宋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
| 字面意思 | 将忧愁和怨恨奉献给天地或他人 |
| 用法 | 多用于诗词、文学作品中,表达深沉情感 |
| 含义 | 表达内心的忧愁、怨恨、无奈与感慨 |
| 情感色彩 | 悲凉、沉重、忧郁 |
| 文学作用 |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体现作者心境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写个人遭遇、国家兴亡、人生感慨等主题 |
三、延伸理解
“献愁供恨”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成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愁”与“恨”这两个关键词。
通过使用“献愁供恨”,作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更大的空间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人的共鸣。这种表达方式在古典文学中尤为常见,是中华文化中情感表达的一种独特形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全宋词》及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