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八骏各自叫什么】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作为唐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之一,昭陵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石刻闻名,还因“昭陵六骏”而备受关注。不过,实际上在昭陵前现存的是六匹石刻骏马,而非八骏。关于“八骏”的说法,多源于古代传说或文学作品,并非历史实证。
尽管如此,民间对“昭陵八骏”的传说流传已久,人们常将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战马与之关联。以下是对“昭陵八骏”这一说法的总结与推测。
一、昭陵八骏的来源
“昭陵八骏”并非史书明确记载的名称,而是后人根据唐代战马文化及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名马所进行的一种艺术化组合。其中,“六骏”为真实存在的石刻文物,而“八骏”则可能是后人对历史和传说的融合。
在《旧唐书·太宗纪》等正史中,并未提及“八骏”之说,但《全唐文》中有“昭陵六骏铭”等文献,说明“六骏”确有其事。
二、昭陵六骏简介
昭陵六骏指的是雕刻在昭陵碑亭中的六匹战马石像,分别代表唐太宗征战时所骑的六匹名马。它们分别是:
| 序号 | 马名 | 特点与背景 |
| 1 | 青骓 | 唐太宗平王世充时所乘,身中五箭仍奋力向前,象征勇猛。 |
| 2 | 骁绍 | 又称“特勒骠”,唐太宗征窦建德时所骑,曾被流箭射中,依然不退。 |
| 3 | 什伐赤 | 唐太宗攻洛阳时所骑,此马通体赤色,性烈如火。 |
| 4 | 白蹄乌 | 唐太宗征薛仁果时所骑,马蹄洁白,速度快,善于冲锋。 |
| 5 | 玄甲 | 唐太宗讨伐刘黑闼时所乘,身披玄甲,气势威武。 |
| 6 | 拳毛騧 | 唐太宗征突厥时所骑,体型健壮,耐力强,曾在战斗中负伤仍坚持作战。 |
这六匹马的石像现存于陕西昭陵博物馆,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关于“八骏”的推测
由于“八骏”并非史实,因此对其具体名称和来历存在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推测:
1. 《穆天子传》中的八骏
《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分别为:绝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这些名字多为神话色彩浓厚的称号,与昭陵并无直接关联。
2. 民间传说中的八骏
在民间故事中,有时会将“六骏”加上另外两匹虚构的名马,如“飞电”、“照夜白”等,构成“八骏”之说。这些名字多出现在诗词或小说中,用于形容良驹。
3. 文学作品中的八骏
如《西游记》中提到的“照夜玉狮子”、“踏云乌骓”等,虽非昭陵相关,但可能影响了人们对“八骏”的想象。
四、总结
“昭陵八骏”并非历史上的正式名称,而是后人基于传说、文学和艺术创作形成的说法。真正存在于昭陵前的只有“六骏”,即青骓、骁绍、什伐赤、白蹄乌、玄甲、拳毛騧。它们不仅是唐代军事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瑰宝。
对于“八骏”的说法,更多是一种文化想象和艺术演绎,反映了人们对英雄与良马的敬仰之情。
表格总结:
| 名称 | 类型 | 来源/背景 |
| 青骓 | 实际存在 | 唐太宗平王世充时所骑,身中五箭仍奋勇前行 |
| 骁绍 | 实际存在 | 征窦建德时所骑,被流箭射中仍不退 |
| 什伐赤 | 实际存在 | 攻洛阳时所骑,通体赤色,性烈如火 |
| 白蹄乌 | 实际存在 | 征薛仁果时所骑,蹄白如雪,善冲锋 |
| 玄甲 | 实际存在 | 讨刘黑闼时所乘,身披玄甲,气势威武 |
| 拳毛騧 | 实际存在 | 征突厥时所骑,耐力强,曾负伤仍坚持作战 |
| 飞电/照夜白 | 虚构传说 | 多见于文学作品,象征神速或异兽 |
| 其他传说马名 | 虚构传说 | 如“绝地”、“翻羽”等,源自《穆天子传》等古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