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夭夭词语】“逃之夭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逃跑得非常迅速、狼狈。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某人因害怕、尴尬或被追捕而仓皇逃离的情境中。
一、词语总结
“逃之夭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意是形容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后逐渐引申为“逃跑”的意思,常带有戏谑或讽刺的意味。现代汉语中,“逃之夭夭”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表达一种慌乱、狼狈的逃窜状态。
该词结构为动宾结构,其中“逃”是动词,“之”为助词,“夭夭”是形容词,表示快速、急促的样子。整体读音为 táo zhī yāo yāo,发音清晰,朗朗上口。
二、词语用法与搭配
| 词语 | 用法说明 | 示例句子 |
| 逃之夭夭 | 表示迅速逃跑 | 他一看警察来了,立刻逃之夭夭。 |
| 逃之夭夭地 | 副词修饰动词 | 她逃之夭夭地跑进了树林。 |
| 逃之夭夭的 | 形容词修饰名词 | 这个逃之夭夭的家伙终于被抓了。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词语 | 说明 |
| 近义词 | 一溜烟、落荒而逃、仓皇出逃 | 都表示迅速逃跑的意思 |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表示没有逃跑或表现得很冷静 |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误用场景:有人误将“逃之夭夭”用于正面情境,如“他逃之夭夭地完成了任务”,这是不恰当的,因为“逃之夭夭”通常带有负面色彩。
2. 语体差异:该词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写,在正式书面语中较少使用。
3. 情感色彩:该词带有轻微的贬义或调侃意味,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
五、总结
“逃之夭夭”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成语,适用于描述人物在紧急或尴尬情况下的快速逃离。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较为通俗,但掌握其用法和语境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在写作或交流中,合理使用此类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结语
“逃之夭夭”虽简短,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无论是日常对话还是文学创作,了解并正确使用这类词语,都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