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近旨远出处于哪里】一、
“言近旨远”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说话或文章表面看似简单,但内涵深刻、寓意深远。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具体出处在《论语》中。
“言近旨远”的意思是:语言虽然贴近现实,但所表达的意图却非常深远。它强调的是语言的简洁与思想的深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
在古代文人中,“言近旨远”常被用来评价文章或言论的风格,表示其虽用词通俗易懂,但意义深远,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
以下是对“言近旨远”出处的详细说明: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言近旨远 |
| 含义 | 语言浅显,但寓意深远 |
| 出处 | 《论语·子张》 |
| 原文引用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注:此为常见误传) 实际出处为《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后世引申为“言近旨远”,意指语言简明,寓意深远。 |
| 作者/出处背景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编纂。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教育、评论等领域,形容语言简洁但思想深刻。 |
| 近义词 | 深藏不露、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
| 反义词 | 空洞无物、言辞浮夸、浅薄无味 |
三、补充说明
尽管“言近旨远”并非直接出现在《论语》的某一句中,但它确实源自儒家思想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探讨。孔子强调“慎言”,主张“言以载道”,即语言应承载道德和智慧,而非空谈虚饰。
因此,“言近旨远”不仅是对语言风格的评价,更是对思想深度的肯定。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仍广泛使用,尤其在文学批评、教学评估等方面,用来称赞那些表面上朴实无华,但内容深刻的表达方式。
结语
“言近旨远”出自《论语》,虽非原文直述,但其精神内核源于孔子的思想。它提醒我们,语言的力量不仅在于华丽,更在于深刻。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若能做到“言近旨远”,便是一种高超的表达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