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一场久旱之后的甘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恩泽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民生的关注。全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
一、
《喜雨亭记》写于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当时正值大旱,百姓忧心忡忡。一天,天降甘雨,众人欢欣鼓舞,苏轼也为此感到欣慰,并建“喜雨亭”以志其事。文章不仅记录了这场雨带来的喜悦,还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亭以雨名,志喜也。 | 亭子用“喜雨”命名,是为了纪念这场喜雨。 | 
| 古者有喜则名物,示不忘也。 | 古人有了喜事就给事物命名,表示不会忘记。 | 
| 今吾小子不识古,而欲以今之俗,求古之道,不可得也。 | 我们这些后辈不懂古代的礼制,却想用现在的风俗去追求古人的道理,是不可能的。 | 
|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 | 
|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 在堂的北面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池塘。 | 
| 于是,雨至,民相与庆于庭,曰:“岁且丰矣。” | 雨下起来后,百姓在庭院里庆祝说:“今年将要丰收了。” | 
| 吾闻之:君子乐与人同,不独善其身。 | 我听说:君子喜欢与人共享快乐,不只是自己独自享受。 | 
|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又嘉其士大夫之贤,故为之记。 |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也赞赏当地士大夫的贤德,因此写下这篇文章。 | 
三、文章风格分析
《喜雨亭记》虽短,但结构严谨,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哲理,借自然现象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文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体察,体现了他“文以载道”的写作理念。
四、结语
《喜雨亭记》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它通过对一场喜雨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关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阅读此文,不仅能感受到文字之美,更能体会到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