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一语出自何处】“三思而后行”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劝诫人们在做决定前要深思熟虑,避免冲动行事。然而,这句话的具体出处却常常被混淆或误传。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梳理“三思而后行”的来源,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成语“三思而后行”的含义
“三思而后行”字面意思是“思考三次后再行动”,强调做事前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权衡利弊,以减少错误和损失。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儒家“慎行”的理念。
二、“三思而后行”的出处考证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三思而后行”并非出自《论语》或其他经典儒家著作,而是源于《左传》中的一个故事。
出处原文:
> “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但这句话并非“三思而后行”的直接出处。
真正提到“三思而后行”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的一段话:
> “君子之谋也,始、终、终、始,犹未足也。不如三思而行。”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君子谋划事情,从开始到结束反复思考,仍然不够周全。不如多思考几次再行动。”
虽然原文中没有“三思而后行”这四个字,但其表达的思想与后世所用的成语高度一致,因此被广泛认为是该成语的来源。
三、常见误解与辨析
| 说法 | 是否正确 | 说明 |
| 出自《论语》 | ❌ | 《论语》中并无“三思而后行”之语 |
| 出自《左传》 | ✅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类似表述 |
| 出自孔子之言 | ❌ | 原文并非孔子所说,而是他人之语 |
| “三思”即“反复思考” | ✅ | 表达的是多次思考、谨慎行事之意 |
四、结论
“三思而后行”虽常被误认为出自《论语》,但实际上最早见于《左传》。它传达的是一种审慎、理性的处事态度,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以此为训,遇事不轻率,多加思考,方能行稳致远。
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三思而后行 |
| 含义 | 做事前应多次思考,谨慎行事 |
| 出处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
| 是否出自《论语》 | 否 |
| 是否出自孔子 | 否 |
| 常见误解 | 被误认为出自《论语》 |
| 现代意义 | 强调理性决策,避免冲动行为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可继续深入分析其在管理、教育、心理等方面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