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末字的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结构固定、意义完整的短语,常用于表达特定的含义或道理。有些成语中包含“末”字,这些成语虽然不常见,但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以下是一些带有“末”字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总结
“末”字在成语中多表示“末端、最后、微小”等含义,常用来强调事物的终结、细微之处或一种状态。以下是常见的带“末”字的成语及其解释:
| 成语 | 解释 | 出处/来源 |
| 无足轻重 | 指事物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 《左传》 |
| 末大不掉 | 比喻机构庞大,行动不便。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
| 末学肤受 | 指学问浅薄,只知表面。 | 《汉书·艺文志》 |
| 末节细故 | 指小事、琐事。 | 《后汉书》 |
| 末路穷途 | 比喻陷入绝境,走投无路。 | 《三国演义》 |
| 末流之学 | 指地位低下或不重要的学问。 | 《宋史》 |
| 末技雕虫 | 比喻微不足道的小技艺。 | 《隋书·李密传》 |
| 末世之风 | 指衰败时代的风气。 | 《明史》 |
二、说明
以上成语中的“末”字大多用作名词,表示“末端、末尾”之意,有时也引申为“微小、次要”。这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历史或古文中仍有出现。了解这些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如需进一步探讨某个成语的具体用法或相关典故,可继续查阅相关文献或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