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言是什么意思】“亢言”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过于激进、夸张或不合时宜的言论。在不同的语境中,“亢言”可能带有贬义或中性含义,具体取决于使用场合。
一、总结说明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亢言 |
拼音 | kàng yán |
含义 | 指言辞激烈、夸张、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言论。 |
词性 | 名词/动词(多作名词)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文献、诗词、典籍中,如《左传》《战国策》等。 |
用法 | 常用于批评他人言论过于偏激或不合时宜。 |
近义词 | 空言、妄言、浮言 |
反义词 | 实言、正言、中言 |
二、详细解释
“亢言”中的“亢”字,本意是“高”,引申为“过度”、“过分”;“言”即“言语”。因此,“亢言”可以理解为“过分的言语”或“过于激昂的言论”。
在古代,许多士人或谋士在面对国家大事时,可能会提出一些激进的主张,这些主张有时会被视为“亢言”,因为它们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或社会现实。
例如,《左传》中就有记载某位大臣因提出过于激进的改革建议而被称作“亢言”,最终未能被采纳。
三、现代语境下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亢言”已较少单独使用,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学术研究中。但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倾向于用“偏激言论”“过激言论”等表达类似的意思。
四、总结
“亢言”是一种带有批评意味的词汇,通常指那些过于激烈、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言论。它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现代则更多作为文化或学术用语出现。了解“亢言”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或分析历史人物时,更好地把握其言论背后的态度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