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什么意思】“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说话和行为都显得正直、严肃,甚至带有警示意味。这个成语虽然字面上看似“危险”,但实际含义并不负面,而是强调一种正直、坚定的态度。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危言危行 |
拼音 | wēi yán wēi xíng |
出处 | 《论语·宪问》:“子曰:‘危言危行,庶人之孝也;……’” |
释义 | 指说话正直、行为端正,有警戒或劝诫之意。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正直、有责任感,敢于直言。 |
近义词 | 言行一致、正言正行 |
反义词 | 阿谀奉承、口是心非 |
二、详细解释
“危言危行”中的“危”并非“危险”的意思,而是“正直、严肃”的意思。在古代,“危”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严谨、言语庄重。因此,“危言危行”可以理解为“正直的言论和端正的行为”。
这一成语最早见于《论语·宪问》,孔子曾说:“危言危行,庶人之孝也。”意思是说,正直地说话、正当地做事,是普通人的孝道表现。这表明“危言危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道德标准。
在现代语境中,“危言危行”常被用来称赞那些敢于指出问题、坚持原则的人。他们不随波逐流,也不怕得罪人,只为了维护正义和真理。
三、使用示例
1. 他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是个典型的“危言危行”之人。
2. 在公司会议上,他大胆提出不同意见,体现了“危言危行”的精神。
四、注意事项
- “危言危行”虽含“危”字,但整体意义是正面的,不可误解为“危险的行为”。
- 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
-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五、结语
“危言危行”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是非时,能够坚持原则、勇于表达,做一个有担当、有操守的人。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