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的意思是什么】“持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动作,更承载着礼仪、责任与象征意义。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持节”的含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持节”字面意思是“拿着符节”,在古代常用于指官员或使者奉命出使时所携带的信物,象征权力与使命。这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其中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始终“持节不屈”,成为忠贞不渝的典范。
“持节”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手持符节,更代表一种精神状态——坚守信念、忠诚职责、不畏艰难。在文学作品中,“持节”常用来形容人物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意志。
此外,在现代语境中,“持节”也可以引申为坚持原则、保持操守、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持有符节,象征权力与使命;也指坚守信念、忠诚职守的精神状态。 |
出处 | 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苏武)持节不屈。” |
本义 | 古代使者或官员出使时所持的信物,代表朝廷权威。 |
引申义 | 坚守原则、不屈不挠、忠于职守、保持操守。 |
文化象征 | 忠诚、气节、责任感、民族精神。 |
典型人物 | 苏武、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以“持节”著称。 |
现代用法 | 引申为坚持立场、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持节”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术语,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于忠诚、责任和操守的高度重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