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全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一句出自《左传》的成语,原意是比喻没有根基的事物,难以长久维持。这句话常用来形容缺乏基础、没有支撑的事物,比如没有扎实基础的理论、没有实际依据的言论等。
一、原文出处与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左传·昭公九年》:“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
| 原意 | 没有根的树,没有源头的水,比喻事物缺乏根本,难以持久。 |
| 引申义 | 指缺乏基础、根基不稳的事物,如思想、制度、文化等。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缺乏根基的理论、政策、行为或文化现象。 |
二、全句解析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两个并列的比喻结构:
- 无本之木:没有根的树。树若没有根,无法吸收养分,终将枯萎。
- 无源之水:没有源头的水。水若没有源头,就无法持续流动,最终干涸。
这两个比喻共同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无论是自然界的植物,还是社会中的制度、文化、思想,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长久存在。
三、现实意义与应用
| 方面 | 应用举例 |
| 教育 | 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难以深入学习高阶内容。 |
| 政策制定 | 政策若脱离实际,缺乏调研和依据,就会变成“无本之木”。 |
| 文化发展 | 文化若失去传统根基,容易变得空洞、缺乏生命力。 |
| 个人成长 | 个人若缺乏内在动力和目标,就像“无源之水”,难以持续前进。 |
四、相关成语与扩展
| 成语 | 含义 | 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关系 |
| 本末倒置 | 把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弄颠倒了 | 与“无本之木”类似,强调根基的重要性 |
| 浮于表面 | 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 | 与“无源之水”相似,缺乏深度 |
| 基础薄弱 | 缺乏稳固的起点 | 与“无本之木”形成呼应 |
五、结语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中,根基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是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从基础做起,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