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是什么字】“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但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出现。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多人对其含义和用法并不熟悉。本文将对“抟”字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它的读音、含义、用法及常见词语。
一、
“抟”字读作 tuán,是形声字,由“扌”(手)和“专”组成。其本义为“用手揉捏”,引申为“聚集、团聚”的意思。在古文中,“抟”常用于描述鸟儿盘旋飞翔的动作,如《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象地描绘了大鹏展翅高飞的情景。
此外,“抟”还用于一些成语或固定搭配中,如“抟土造人”、“抟沙成塔”等,表达通过努力或智慧创造事物的意思。
二、表格展示
| 字形 | 读音 | 部首 | 笔画 | 五笔 | 汉字结构 | 基本释义 | 例句/用法 | 出处 | |
| 抟 | tuán | 扌 | 12 | RYNA | 左右结构 | 用手揉捏;聚集;盘旋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庄子·逍遥游》 | |
| 抟土造人 | 古代神话 | 《淮南子》 | |||||||
| 抟沙成塔 | 比喻积少成多 | 现代常用语 |
三、延伸说明
虽然“抟”字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其在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仍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道家思想中,“抟”字常用来形容自然之力与人力结合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对于学习古文或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掌握“抟”这样的字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语言素养。
四、结语
“抟”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汉字,虽然生僻,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它的读音、含义和用法,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词汇量,还能更好地感受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