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刑法中的不能犯】在刑法理论中,“不能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常与“未遂犯”相区分。不能犯指的是行为人基于主观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行为无法达到既遂结果的情形。与之相对的是“能犯”,即行为人在具备一定条件下能够完成犯罪的行为。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不能犯”的含义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以下将从定义、特征、分类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1. 定义:不能犯是指行为人虽有犯罪意图,但因客观障碍导致其行为无法实现犯罪目的的情形。
2. 特征:
- 行为人具有明确的犯罪故意;
- 行为本身存在客观障碍;
- 犯罪结果未能实现。
3. 分类:
- 对象不能犯:如试图杀害一个已经死亡的人;
- 手段不能犯:如使用无效的武器或方法;
- 事实不能犯:如误以为他人有某种身份而实施行为。
4. 法律后果:
- 在多数国家的刑法体系中,不能犯通常被视为“未遂犯”,需承担刑事责任;
- 但在某些情况下,若行为明显不可能构成犯罪(如对象不存在),可能不被认定为犯罪。
二、表格对比:不能犯与能犯的区别
| 项目 | 不能犯 | 能犯 |
| 定义 | 行为人有犯罪故意,但因客观障碍无法实现犯罪结果 | 行为人有犯罪故意,且具备实现犯罪结果的条件 |
| 主观方面 | 具有明确的犯罪故意 | 具有明确的犯罪故意 |
| 客观方面 | 存在不可克服的客观障碍 | 没有不可克服的客观障碍 |
| 结果状态 | 犯罪结果未发生 | 犯罪结果可能发生或已发生 |
| 法律评价 | 一般视为未遂犯,需承担刑事责任 | 可能构成既遂犯或未遂犯,视具体情况而定 |
| 实践案例 | 如误杀死人、使用假炸弹等 | 如持枪杀人、盗窃财物等 |
三、结语
不能犯作为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刑法对主观故意与客观结果之间关系的考量。尽管行为人没有完成犯罪,但由于其主观恶性,通常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不能犯,需结合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