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销声敛迹故事来源是什么

2025-11-01 18:36:11

问题描述:

销声敛迹故事来源是什么,真的急需答案,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1 18:36:11

销声敛迹故事来源是什么】“销声敛迹”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隐匿、消失,不再出现。这个成语虽然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来源并不广为人知。本文将对“销声敛迹”的故事来源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成语 销声敛迹
拼音 xiāo shēng liǎn jì
释义 指人或事物消失、隐匿,不再出现;也比喻人低调、不张扬。
出处 首见于《后汉书·王符传》
用法 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件的隐退、消失,带有贬义或中性色彩

二、故事来源与历史背景

“销声敛迹”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符传》中,原文如下:

> “夫贤者之仕也,必择时而行,若不得其道,则退而修德,销声敛迹。”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德之人出仕,应当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当退隐修身,不再显露才华,保持低调。

这段话中的“销声敛迹”原本是用来形容贤士在不得志时选择隐退、不张扬自己,是一种自我修养和处世态度的体现。

后来,“销声敛迹”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因某种原因而不再出现或被遗忘。

三、成语演变与现代使用

时间阶段 使用情况
古代 原意为贤者隐退、低调行事
近代 转化为普遍成语,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消失、隐匿
现代 常用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形容某人或某事突然不再出现或被人遗忘

四、相关典故与延伸理解

- 王符其人:王符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政治家,主张改革社会弊端,提倡节俭、重农。

- 出处意义:他强调士人应根据时势选择进退,不能一味求仕,否则会失去操守。

- 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五、总结

“销声敛迹”这一成语源自《后汉书》,最初用来形容贤士在不得志时选择隐退、不显山露水。随着时间推移,该词逐渐演变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既可用于描述人物的低调行为,也可用于形容事物的消失或被遗忘。

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 销声敛迹
拼音 xiāo shēng liǎn jì
释义 指人或事物消失、隐匿,不再出现
出处 《后汉书·王符传》
原意 贤者在不得志时选择隐退、低调
现代用法 描述人或事物不再出现或被遗忘
文化内涵 体现古代士人的处世智慧与修养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销声敛迹”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