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指什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指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多次率军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其中,有六次大规模的北伐战役,因此被称为“六出祁山”。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背景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禅执政,致力于恢复汉室江山。由于蜀汉国力较弱,地理条件也较为不利,因此诸葛亮选择从祁山(今甘肃一带)作为北伐的起点,试图攻占关中地区,以图中原。
然而,尽管诸葛亮才智过人,但由于蜀汉资源有限、后勤困难以及魏国的顽强抵抗,六次北伐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具体情况总结
以下是诸葛亮六次北伐的基本情况:
| 次数 | 时间 | 主要目标 | 结果 | 备注 |
| 第一次 | 228年 | 攻占祁山,威胁长安 | 失败 | 马谡失街亭,撤军 |
| 第二次 | 228年 | 再攻祁山,稳定战线 | 无重大成果 | 等待时机 |
| 第三次 | 229年 | 与东吴配合,分兵进攻 | 失利 | 东吴失利,被迫撤军 |
| 第四次 | 231年 | 攻打陇右,夺取粮道 | 成功 | 获得大量粮草 |
| 第五次 | 234年 | 五次北伐,最后一次 | 失败 | 因病去世,撤军 |
| 第六次 | 234年 | 与魏军对峙 | 未实际作战 |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
三、总结
“诸葛亮六出祁山”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这六次北伐虽然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他的北伐行动也成为后世评价其忠诚与智慧的重要依据。
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六出祁山”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忠臣良将精神的象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