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宁人的成语故事】“息事宁人”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平息争端,使事情得以安宁。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处理纠纷、避免冲突的故事。
成语出处
《后汉书·王符传》中记载:王符是东汉时期的学者,他主张治理国家要以德服人,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有一次,地方上发生了一场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冲突,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动起了手。王符得知后,并没有直接干预,而是劝说双方冷静下来,讲明道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矛盾得以化解。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息事宁人”强调的是在面对矛盾时,应以理服人、以和为贵,而不是激化矛盾,造成更大的损失。
总结与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息事宁人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含义 | 平息争端,使事情安宁;以和为贵,避免冲突扩大 |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因土地纠纷引发冲突,王符劝说双方和解 |
| 核心思想 | 处理问题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 |
| 现代应用 | 在职场、家庭、社会交往中,遇到矛盾时应理性沟通,寻求共识 |
| 使用建议 | 适用于调解纠纷、处理人际关系等场合,强调和谐与包容 |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和”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时代不同,但“息事宁人”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时,应当冷静思考,妥善处理,而不是一味争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