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为什么叫文夕】“文夕大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火灾事件,发生在1938年11月13日。这次大火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长沙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很多人在了解这段历史时,都会疑惑:“为什么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文夕’又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名称由来以及相关数据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历史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逐步向中国内陆推进。为了防止日军利用长沙的军事设施,国民政府决定实施“焦土政策”,即在日军到来前焚毁城市,以断绝敌军资源。
11月12日晚,长沙开始实施焚城计划,但由于命令传达不畅、指挥混乱,导致火势失控,最终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城市火灾。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几乎将整个长沙烧成废墟。
二、“文夕”名称的由来
“文夕”是1938年11月13日的干支纪日,也就是农历戊寅年十月十三日。其中,“文”代表“文”字,是干支中的一个天干;“夕”则表示“日落之时”,合起来就是“文夕”。
在当时的官方文件中,常常使用干支纪日来记录日期,因此“文夕大火”这一名称便由此而来。
三、总结与数据表
| 项目 | 内容 |
| 事件名称 | 文夕大火 |
| 发生时间 | 1938年11月13日(农历戊寅年十月十三日) |
| 发生地点 | 中国湖南省长沙市 |
| 背景原因 | 抗战时期,为阻止日军进攻而实施“焦土政策” |
| 火灾规模 | 持续三天三夜,几乎全城被焚毁 |
| 伤亡情况 | 约3万人死亡,数十万居民流离失所 |
| 命名来源 | “文夕”为当天的干支纪日,意为“文日之夕” |
| 历史意义 |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严重的灾难事件,引发广泛反思 |
四、结语
“文夕大火”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发生在1938年的“文夕”这一天,而这正是当时人们用干支纪日的方式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虽然这场大火是出于战略考虑,但其造成的惨重后果却令人痛心。通过了解“文夕”的由来,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这段历史,也能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