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巷的典故原文】“三尺巷”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段关于谦让与和睦的佳话,最早出自清代文人张英所写的《聪训斋语》。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邻居因宅基地边界发生争执,最终通过互相退让,化解矛盾,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宽容与礼让精神。
一、典故原文(节选)
> “吾家后园有地,邻人亦有地。其地界相连,两家皆欲得之。余曰:‘彼亦人也,岂能无地?’遂命匠人移其墙,退三尺。邻人感其义,亦退三尺,遂成今之三尺巷。”
这段文字虽简短,却生动地描绘了张英在面对邻里纠纷时的宽宏大度,以及对方的感恩回应,最终形成了一条“三尺巷”,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二、
“三尺巷”故事的核心在于“退让”与“和谐”。它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在社会交往中,理解与包容能够有效化解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一典故被广泛用于教育子女和后人,强调为人处世应以德为先,以和为贵。
三、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典故名称 | 三尺巷的典故 |
| 出处 | 《聪训斋语》——清代张英所著 |
| 故事背景 | 两位邻居因宅基地边界产生争执 |
| 故事主角 | 张英(主动退让)与邻人(随后也退让) |
| 核心思想 | 谦让、宽容、和睦、以德服人 |
| 教育意义 | 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理解和包容,避免争斗,追求和谐 |
| 历史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忍让”精神的象征,常用于家庭教育与道德教育 |
四、结语
“三尺巷”的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退一步海阔天空,以诚待人,方能赢得尊重与信任。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