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原文】“推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严谨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一、典故原文
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其中有一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他原本写的是“僧推月下门”,后来觉得“推”字不够贴切,于是改为“僧敲月下门”。但他在“推”与“敲”之间犹豫不决,最终请教了当时的大诗人韩愈,韩愈建议用“敲”字,认为“敲”更显出夜深人静、轻叩门扉的意境。
二、
“推敲”一词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在写作或说话时对词语的反复斟酌和推敲。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贾岛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古人对语言表达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好的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打磨和修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贾岛《题李凝幽居》 |
| 原始诗句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 原文用词 | “僧推月下门” |
| 修改后用词 | “僧敲月下门” |
| 提议者 | 韩愈 |
| 典故含义 | 对词语的反复斟酌和推敲 |
| 精神内涵 | 追求语言的精准与意境的和谐 |
| 文学影响 | 成为“推敲”一词的来源,常用于形容写作中的细致打磨 |
四、结语
“推敲”的故事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都需要用心去打磨每一个细节。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