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香窃玉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具体些】“偷香窃玉”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男子对女子的不正当追求或暗中私通的行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和《晋书》,讲述了两位历史人物之间的情事,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化背景。
一、历史典故详解
1. “偷香”出处:王安丰与谢夫人
“偷香”一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惑溺》中,讲的是西晋时期的人物王安丰(王戎)与他的妻子谢夫人之间的故事。
据记载,王戎年轻时风流倜傥,曾偷偷潜入妻子的闺房,闻其身上的香气。后来他感叹道:“我若能得此香,死亦无憾。”这句“偷香”的典故,后来被引申为男子对女子的迷恋之情。
2. “窃玉”出处:贾充与韩寿
“窃玉”则出自《晋书·贾充传》中的故事。贾充的女儿贾午与韩寿私通,两人情投意合,但由于身份悬殊,不能公开结合。为了接近贾午,韩寿故意在她家附近徘徊,并趁夜翻墙进入她的房间,二人私会。贾午将自己佩戴的玉佩送给韩寿,作为信物,这段感情被称为“窃玉”。
后人将“偷香”与“窃玉”合并使用,形成“偷香窃玉”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男女之间暗中相好、不正当的恋情。
二、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偷香窃玉 |
| 出处 | 《世说新语·惑溺》、《晋书·贾充传》 |
| 含义 | 形容男子对女子的不正当追求或暗中私通 |
| 典故来源 | “偷香”出自王安丰与谢夫人;“窃玉”出自韩寿与贾午 |
| 文化背景 | 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带有文学色彩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讽刺或描写男女之间的私情 |
三、结语
“偷香窃玉”不仅是古代文人笔下的浪漫情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男女关系的某种态度。虽然成语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但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描绘爱情的曲折与隐秘。了解这一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情感与道德的复杂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