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相授受典故】“私相授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用来形容私下传授、交接物品或权力,带有不正当或不公开的意味。该典故在历史和文学中多用于批评那些未经正式程序而私自进行权责转移的行为。
一、典故来源与背景
“私相授受”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天下之大,非一人之私也;天下之物,非一人之有也。今乃私相授受,以利为先。”此句意指国家和百姓的财产不应被私人私自转让或占有,强调公共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
此外,在《后汉书·李固传》中也有类似用法:“私相授受,非所以示天下也。”说明在官场或政治中,若官员私下传递职权或财物,会破坏制度公正性,影响朝廷威信。
二、典故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私相授受 |
| 拼音 | sī xiāng shòu shòu |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后汉书·李固传》等 |
| 含义 | 指私下进行权责、财物或信息的交接,通常带有不正当、不公开的意味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不正当的私下交易或权责转移行为 |
| 近义词 | 私下交易、暗中授受、私下转让 |
| 反义词 | 公开透明、依法办事、公正无私 |
三、使用场景与现实意义
“私相授受”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适用于古代政治体制,也广泛应用于现代职场、商业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交接与资源分配问题。
- 政治领域:强调权力必须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交接,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 商业领域:提醒企业避免私下交易,确保合同与合作的公开透明。
- 社会道德:倡导诚信、公正的社会风气,反对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
四、总结
“私相授受”这一典故源自古代文献,其核心在于强调公开、公正、合法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概念依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遵守规则,避免因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
通过了解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