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仗义疏财】“仗义疏财”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讲义气,并且愿意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人,尤其是慷慨解囊、资助朋友或有需要的人。这个词语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反映了其对友情和正义的重视。
一、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仗义疏财 |
| 拼音 | zhàng yì shū cái |
| 含义 | 为人正直、重情义,愿意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
| 出处 | 出自《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多用于描述侠义之士。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重义轻利、乐于助人。 |
| 近义词 | 仗义执言、扶危济困、慷慨大方 |
| 反义词 | 贪图私利、见死不救、吝啬小气 |
二、详细解释
“仗义”指的是坚持正义、讲求道义,强调一个人有原则、有担当;“疏财”则是指不看重钱财,愿意把钱拿出来帮助他人。两者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既讲义气,又不吝啬,愿意为了朋友或正义之事付出代价。
在古代,这样的行为往往被看作是“侠义精神”的体现,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人,都是典型的“仗义疏财”之人。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心地善良,常常为弱者挺身而出,甚至不惜散尽家财。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仗义疏财”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常见,但其精神依然值得提倡。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应保持同情心与责任感,适度地伸出援手,尤其是在朋友、家人或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时候。
当然,这种“疏财”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倾尽所有,而是强调一种态度: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人支持与关怀。
四、结语
“仗义疏财”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一种赞美,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它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