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贫困县后扶贫重点放在哪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摘帽不摘责任”,扶贫工作的重心也从“消除贫困”转向“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那么,在取消贫困县之后,扶贫的重点究竟放在哪里?
一、
在取消贫困县后,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
虽然贫困县已摘帽,但仍有部分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因此,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易返贫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帮扶,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2. 巩固脱贫成果
对已脱贫地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就业稳定增长、教育医疗保障到位,防止因病、因灾、因学等导致返贫。
3.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扶贫工作逐步向乡村振兴过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4. 加强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
东部发达地区继续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动资源互补、产业转移、人才交流,形成可持续的帮扶机制。
5. 聚焦特殊群体与区域
针对少数民族、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以及偏远山区、边境地区等薄弱环节,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二、重点方向对比表
| 扶贫阶段 | 目标定位 | 主要措施 | 重点关注对象 |
| 脱贫攻坚期 | 消除绝对贫困 | 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 | 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
| 脱贫摘帽后 | 防止返贫、巩固成果 | 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强化产业支撑、完善社会保障 | 已脱贫人口、边缘户、特殊困难群体 |
| 乡村振兴阶段 | 实现共同富裕 | 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治理水平 | 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
三、结语
取消贫困县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扶贫工作将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系统性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优化政策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