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意思】一、说明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事物如果不能得到公平或平衡,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或诉求。
这里的“鸣”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发声,而是比喻一种内在情绪或思想的表达。韩愈用这句话来说明,人和事物在遭遇不公、压抑或不被理解时,往往会通过语言、行为或作品等方式表达出来。
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社会中的不平之事,以及人们面对不公时的反应。它强调了“不平则鸣”的普遍性,也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观察。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 字面意思 | 事物若不能得到公平,则会发出声音 |
| 深层含义 | 表达不满、诉求或情感的自然反应 |
| “鸣”的含义 | 比喻表达、申诉、发声 |
| 应用范围 | 社会现象、个人情绪、文学创作等 |
| 哲学意义 | 强调“不平则鸣”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
| 现代引申 | 反映社会不公时的发声与抗争精神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与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 |
三、结语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不应沉默,而应勇敢发声。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有表达与抗争的精神,才能推动进步与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