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氏杀毒】“巴氏杀毒”是人们对“巴氏杀菌”这一技术的误称。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发音相近,“巴氏杀菌”常被误听为“巴氏杀毒”,但其实际含义与“消毒”或“灭菌”有本质区别。巴氏杀菌是一种通过加热处理来减少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数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牛奶、果汁、啤酒等液态食品的加工过程中。
一、什么是巴氏杀菌?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是由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于1860年代发明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杀死食品中可能引起疾病或导致腐败的有害微生物,同时尽量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二、巴氏杀菌的特点
| 特点 | 内容 |
| 温度范围 | 通常在60℃至85℃之间 |
| 时间范围 | 15秒至30分钟不等 |
| 目标 | 杀死致病菌和部分腐败菌,但不杀死所有微生物 |
| 保留性 | 尽量保留食品的营养和口感 |
| 应用范围 | 牛奶、果汁、啤酒、酱油、蛋制品等 |
三、巴氏杀菌与“杀毒”的区别
| 项目 | 巴氏杀菌 | “杀毒”(消毒/灭菌) |
| 目的 | 减少有害微生物,延长保质期 | 杀死或去除所有微生物 |
| 温度 | 较低(60-85℃) | 较高(如121℃以上) |
| 持续时间 | 短时间(几秒到几十分钟) | 长时间(几分钟到数小时) |
| 对营养影响 | 影响较小 | 可能破坏营养成分 |
| 应用场景 | 食品加工 | 医疗器械、实验室设备等 |
四、巴氏杀菌的应用实例
| 食品类型 | 使用方式 | 效果 |
| 牛奶 | 63℃加热30分钟或72℃加热15秒 | 杀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
| 果汁 | 85℃加热15秒 | 杀灭酵母菌、霉菌等 |
| 啤酒 | 60℃加热30分钟 | 延长保质期,防止二次发酵 |
| 蛋制品 | 60℃加热30分钟 | 杀灭沙门氏菌 |
五、总结
“巴氏杀毒”其实是对“巴氏杀菌”的误解。巴氏杀菌是一种温和的热处理技术,用于减少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而不是彻底消灭所有微生物。它在食品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尽可能保留了食品原有的品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正确理解并使用“巴氏杀菌”这一术语,避免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