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自招的成语典故】“不打自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意思是事情还没有被揭穿,就自己暴露了真相。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没有受到逼问或审讯的情况下,就已经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或秘密。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民间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诚实、坦白以及自我暴露行为的看法。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形容人做事不够谨慎,结果反而暴露了原本想隐瞒的事情。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打自招 |
拼音 | bù dǎ zì zhāo |
释义 | 没有受到外力逼迫,自己就承认了错误或暴露了秘密。 |
出处 | 《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常见,但具体出处不详 |
用法 | 多用于叙述某人因疏忽或不慎而暴露了秘密 |
近义词 | 自露马脚、原形毕露、自投罗网 |
反义词 | 守口如瓶、讳莫如深、秘而不宣 |
二、成语典故来源
虽然“不打自招”这一说法在古籍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例如:
- 《水浒传》中的情节:梁山好汉在被官府追捕时,有些人因为言语不当或行为失当,导致身份暴露,就是典型的“不打自招”。
- 《三国演义》中的例子:诸葛亮在与曹操、周瑜等人的交锋中,有时会通过对方的言行判断其意图,而对方却因轻敌或大意,反而暴露了真实目的。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或言语不够谨慎,即使没有被人逼问,也会自己暴露出来。
三、现代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日常生活 | 小明在考试中作弊,结果被老师发现,他说:“我本来不想作弊,但不小心写错了名字。”这其实是“不打自招”。 |
工作场合 | 员工在会议上无意中透露了公司机密,事后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打自招”。 |
新闻报道 | 某官员在调查中因情绪激动说出实情,被媒体称为“不打自招”。 |
四、总结
“不打自招”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未被逼迫的情况下,因自身行为或言语不当而暴露真相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不打自招”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会控制言行、保持低调,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