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发文告别李祯:一场关于成长与传承的双向奔赴引热议
2025年4月24日,杨紫用一封写给角色的长信,为《家业》中李祯的演艺生涯画上了句点。这部讲述徽墨传承故事的电视剧,在历经四个多月的拍摄后正式杀青。杨紫的告别不仅是对角色的沉淀,更像一场演员与角色共同成长的仪式。
杨紫笔下的李祯,是李氏家族中最不起眼的小女儿。面对父亲早逝、兄长无力的困境,她不得不挑起传承徽墨技艺的重担。在杨紫的笔触下,李祯的成长之路真实而动人:“她用布满血泡的双手,在男权垄断的墨坊中撕开一道口子。”从最初的笨拙青涩到最终的自信从容,李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力量。拍摄现场,杨紫几乎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角色——制墨工序中反复的捶打松烟,她坚持亲自上阵,手指被墨渣磨出血痕,掌心结出厚茧,这些真实的痕迹最终都成了角色成长的最好注解。导演惠楷栋曾透露:“有场戏需要李祯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杨紫真的连续拍摄了六十个小时,直到眼中的血丝与角色浑然一体。”这种近乎偏执的敬业精神,让人看到了演员对角色的敬畏。
《家业》的制作团队对品质的追求近乎苛刻。他们在安徽黄山搭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清代徽墨工坊,真实还原了《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传统器具。18种已经失传的墨模纹样经过专家考证后被重新启用,从采松、炼烟到晾墨,每个细节都经过严格考据。剧中第三集中那段长达8分钟的制墨长镜头,没有任何台词,却通过炉火跳动、墨块流转,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温度。杨紫的造型也随之发生着微妙变化——从最初的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衫,到中期沾染墨渍的靛蓝衣裙,再到后期精致的玄色刺绣长袍,每个阶段的服饰都与角色成长完美契合。编剧还特地为李祯设计了一个将女儿红混入松烟的细节,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展现了一种创新的勇气——这恰恰是李祯突破桎梏的写照。
从《家有儿女》一路走来,杨紫始终在寻求突破。无论是《战长沙》中为角色减重15斤,还是在《沉香如屑》中连续七日沉浸式研究角色,她从未停止对自己演技的打磨。这次饰演李祯,她开始尝试减少台词依赖,更多地用肢体语言和微表情来表达角色内心世界——深夜研发新配方时指尖的细微颤抖,面对商业陷害时的冷静对视,这些细腻的表演让李祯更加鲜活立体。杨紫感慨:“为了更贴近李祯,我坚持三个月每天练习千次槌打动作,掌心的老茧成了最好的表演道具。”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投入,让角色与演员达成了奇妙的共生状态。
作为一部非遗题材剧集,《家业》打破了传统女性成长剧的固有模式。李祯改良配方时加入女儿红的创意,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编剧坦言:“我们要展现的是新女性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拥抱变革。”该剧已入选广电总局重点扶持项目,并携手故宫打造数字展馆,观众扫码即可观看VR制墨演示,这种创新传播方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杨紫在杀青文中写道:“祯娘的故事即将结束,但传承永无止境。”这或许也是她对自我成长的期待——在每个角色中突破边界,在专注创作中感悟人生。当《家业》终将面世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传统手艺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位演员用心雕琢自我的成长轨迹。这份对艺术的执着,才是杨紫赠与观众最珍贵的礼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