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是什么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濒临灭亡或衰败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着最后的生存状态。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已经没有希望、却还在挣扎求存的状态。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苟延残喘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苟:勉强;延:延续;残喘:残余的呼吸。指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存在。 |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后世引申)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衰败中勉强维持,带有贬义 |
二、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苟延残喘、强颜欢笑、死马当活马医、垂死挣扎 |
反义词 | 崭露头角、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生机勃勃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人物描写:
- “他虽然病重,但仍在坚持工作,真是苟延残喘。”
2. 企业状况:
- “这家老公司已经无力回天,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下去。”
3. 历史背景:
- “清朝末年,国家风雨飘摇,政府也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统治。”
四、常见误用
- 误用为褒义:有人误以为“苟延残喘”是形容坚韧不拔的精神,其实它更多带有负面色彩。
- 混淆“苟延残喘”与“苟且偷生”:两者意思相近,但“苟延残喘”更强调在濒死状态下勉强维持,而“苟且偷生”则侧重于为了活着而放弃原则。
五、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在极度困境中勉强维持现状的状态。它多用于贬义语境,提醒人们面对失败或衰落时,应理性看待,避免盲目坚持。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