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转睛意思】“目不转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专注、认真地盯着某样东西看,眼睛一动不动,甚至可能连眨眼都忘记了。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对某件事物的极度关注或惊讶。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目不转睛 |
拼音 | mù bù zhuǎn jīng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每见人之过,未尝面责,常以默识。” 后世多用于描写人的专注状态。 |
释义 |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某物。 |
近义词 |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斜视 |
反义词 | 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视而不见 |
用法 | 一般作谓语、定语,常用于描写人物的专注状态或惊讶表情。 |
示例 |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里的精彩比赛,完全沉浸在其中。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描述 |
看电影 | 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
学习 | 学生在考试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试卷,认真答题。 |
欣赏艺术 | 艺术爱好者目不转睛地欣赏一幅名画,仿佛与作品融为一体。 |
惊讶 | 看到意外事件时,人们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现场。 |
三、常见误区
1. 误用为“眼神呆滞”:虽然“目不转睛”有时会让人联想到“呆滞”,但它的本意是“专注”,而非“无神”。
2. 忽略语境:在表达惊讶或紧张时使用该成语更为贴切,若用于日常平淡场景则显得夸张。
3. 搭配不当:如“目不转睛地看着天空”虽可理解,但不如“目不转睛地盯着远方”更自然。
四、总结
“目不转睛”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强调的是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常用于描述对某件事的强烈关注或震惊。它不仅可用于书面语,也常出现在口语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画面感。正确使用该成语,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