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脍汉语大词典】“鱼脍”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其字面意思为“切细的鱼肉”,常用于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饮食文化中。《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权威的汉语辞书,对“鱼脍”的解释不仅涵盖了其本义,还涉及相关的文化、文学及历史信息。以下是对“鱼脍”词条的总结与整理。
一、词义概述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鱼脍 |
拼音 | yú kuài |
注音 | ㄩˊ ㄎㄨㄞˋ |
词性 | 名词(也可作动词) |
本义 | 切成细丝或薄片的生鱼肉,常用于佐酒或宴席 |
引申义 | 一种精致的饮食方式,象征文人风雅生活 |
文化意义 | 古代文人雅士的饮食文化代表,常见于诗词、典籍中 |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鱼脍”最早见于《诗经》《论语》等先秦文献,是古代贵族和文人阶层的一种饮食风尚。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鱼脍被视为高雅、讲究的食物,常与“酒”搭配食用,体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强调食物应精细,尤其是“脍”,即鱼脍。
- 《楚辞·渔父》:屈原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态度,虽未直接提及鱼脍,但反映出当时饮食文化的朴素与自然。
- 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甫: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鱼脍,如“鲈肥菰脆调羹美,熟煮鲜鱼作脍香”,可见鱼脍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美食。
三、相关词汇与用法
相关词汇 | 含义说明 |
脍炙人口 | 形容作品或言论广为流传,受人称赞 |
鲈脍 | 特指鲈鱼制成的脍,尤为珍贵 |
生脍 | 指未经烹饪的鱼脍,多为古代贵族享用 |
鱼脍酒 | 鱼脍与酒搭配食用的传统方式 |
四、现代应用与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鱼脍”已不再是日常饮食中的常见食物,但在一些传统菜肴中仍保留了其形式,如日本的“刺身”(Sashimi),实为“鱼脍”的文化延续。在中国,部分地区如江浙一带仍有制作鱼脍的习惯,但更多是以熟制为主。
此外,在文学、影视作品中,“鱼脍”常被用来象征文人风骨、生活情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五、总结
“鱼脍”不仅是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与文人精神的结合体。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至今仍具一定的文化价值。通过《汉语大词典》的收录与解释,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词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
- 《论语》
- 《诗经》
- 《楚辞》
- 唐代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