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的意思解释】“天经地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些事情是理所当然、不可动摇的,具有极高的正当性和必然性。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天经地义 |
拼音 | tiān jīng dì yì |
释义 | 指天道和地道都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比喻事物的正常状态或道理是不可改变的,理所当然、合乎情理。 |
出处 | 《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后来引申为“天经地义”。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某种行为、制度或观念是合理且必须存在的,带有肯定和不容置疑的语气。 |
近义词 | 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无可非议 |
反义词 | 背理违情、荒谬绝伦、不合情理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道德伦理 | 在传统社会中,孝敬父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
法律制度 | 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的天经地义之选。 |
日常生活 | 帮助他人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美德,这是天经地义的。 |
社会秩序 | 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天经地义的。 |
三、文化背景与延伸理解
“天经地义”源于中国古代对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代表自然规律,“地”象征社会结构,两者结合,构成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因此,“天经地义”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仍然广泛使用,尤其在强调道德、法律、责任等方面时,常用来强化观点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四、注意事项
- “天经地义”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导致表达不够准确。
- 该成语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绝对性,不宜用于不确定或有争议的情况。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天经地义”不仅是成语本身的意义,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秩序、正义和道德的一种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