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全诗意思】《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出自《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扬州的秋夜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江南风物的怀念。以下是对该诗全文意思的总结,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 翻译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青山遥远,江水悠长,到了深秋,江南的草木仍未枯黄。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在二十四桥的明月夜晚,有谁在教美人吹箫呢? |
二、诗意解析
1. “青山隐隐水迢迢”
这两句描绘的是江南的自然景色。青山连绵起伏,江水悠远无边,给人一种空灵、辽阔的感觉。这里的“隐隐”与“迢迢”不仅形容景物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思绪飘渺。
2. “秋尽江南草未凋”
江南地区气候温和,即使到了深秋,草木依然繁茂,未见凋零。这表现出江南的温润与生机,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做了准备。
3.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的古迹,这里用具体的地名来增强画面感。明月之夜,更添几分静谧与浪漫,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4.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问“玉人”(指美人)在哪里教人吹箫,既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此句含蓄而深远,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三、总结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江南秋夜的美丽风光,诗人表达了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诗中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杜牧 |
朝代 | 唐代 |
诗题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主题 | 思念、江南秋景、怀人 |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情景交融 |
名句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牧的其他作品或江南文化的背景,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