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忠烈之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全诗如下:
> 九州生气恃风雷,
> 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创作于1839年(己亥年),是龚自珍在辞官南归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沉闷风气的不满,以及对国家未来人才的期待。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并非出自此诗,而是后人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源自清代将领邓世昌的遗言或民间传说,意指忠烈之士即使战死沙场,也可以安葬于青山之中,无需用马革包裹尸体运回故土。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一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
原文诗句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引用名句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出处说明 | 非出自《己亥杂诗》,多为后人引用或民间传说 |
作者背景 | 龚自珍,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主张改革 |
诗歌主题 |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人才的呼唤 |
名句含义 | 表达忠烈之士即使战死也应受到尊重,不必以马革裹尸回归故里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纪念烈士、弘扬爱国精神等场合 |
三、结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虽非出自《己亥杂诗》,但其精神内涵与龚自珍的诗风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与牺牲精神的高度推崇。在今天,这句诗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鼓励人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