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的出处】“不忮不求”是一句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平和、不嫉妒、不贪求。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相关典籍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不忮不求”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巷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不忮不求,与人无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聪明睿智,就能保全自身;不嫉妒、不贪图,与人无争,生活自然安稳。
后世在引用时,也多用于强调一种淡泊名利、安分守己的人生态度。尤其在儒家思想中,“不忮不求”被视为君子修身的重要标准之一,主张人应心怀宽广,不为外物所动。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律。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忮不求 |
出处 | 《诗经·小雅·巷伯》 |
原文 |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不忮不求,与人无争。” |
含义 | 不嫉妒、不贪求,与人无争,保持内心的平和。 |
来源典籍 | 《诗经》 |
作者/出处背景 | 古代诗歌,反映当时士人的道德观念与人生理想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品高尚、淡泊名利、安分守己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在竞争中保持内心宁静,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
三、结语
“不忮不求”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界诱惑与纷扰时,应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