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上一句】“何不食肉糜”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四年》。这句话原本是楚国令尹子文对楚王的一句劝谏,后来被用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不了解民间疾苦的人。但很多人可能只记得“何不食肉糜”,却不知道它的上一句是什么。
一、
“何不食肉糜”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四年》,原文为:“人之有技,莫不求其善,而不能者,岂无其心?吾闻之,‘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的本意是说,人们看到别人有才能或好的生活条件,往往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甚至认为他们应该过上更优渥的生活。然而,这种想法往往脱离现实,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
因此,“何不食肉糜”的上一句是:“人之有技,莫不求其善,而不能者,岂无其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看到别人有技能,都希望他们能够做得更好,而对于那些能力不足的人,难道他们就没有这样的愿望吗?
这句古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性的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观。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何不食肉糜 |
出处 | 《左传·宣公四年》 |
上一句 | 人之有技,莫不求其善,而不能者,岂无其心? |
原文出处 | “人之有技,莫不求其善,而不能者,岂无其心?吾闻之,‘何不食肉糜’。” |
含义 | 表达一种脱离实际、不切实际的建议,常用于讽刺不懂民间疾苦的人。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脱离现实、不接地气的言论或行为。 |
三、结语
“何不食肉糜”虽是一句古老的成语,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提出建议或评价他人时,应基于实际,避免空谈理想。而它的上一句“人之有技,莫不求其善,而不能者,岂无其心?”则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善意与期望,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