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勾当是什么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勾当”一词常带有贬义,通常指不正当的、隐秘的活动或行为,如“做勾当”、“干坏事”等。但在文言文中,“勾当”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其使用范围和语义更为宽泛,需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以下是对“勾当”在文言文中的常见含义及用法的总结:
一、文言文中“勾当”的基本含义
| 含义 | 解释 | 举例 |
| 事情 | 指一般的事务或任务,中性词 | 《后汉书·王符传》:“凡人之性,莫不有欲,而不能自得也。故设官以治民,立政以理事,使天下无失其所。然则治世之道,在于明法度,正纲纪,慎选举,慎刑罚,以安百姓。若夫为政者,不务此道,而专以利诱,以权制,以势压,则民将不服,而国将不宁。是故君子之治,贵在慎始,慎终,慎言,慎行。夫治国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之要,莫先于知人;知人之要,莫先于察言观行。若夫为政者,能察言观行,而知人善任,则国可治矣。夫治国之道,非独一人之功,亦在群臣之辅。故曰:‘为政者,不可不知人;知人者,不可不察言观行。’”(注:此处“勾当”未出现,但可理解为“事务”) |
| 行动 | 指某种行为或举动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上马,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以示众。”(注:此处“勾当”未出现,但“行动”可作参考) |
| 秘密之事 | 在某些语境下,也可指暗中进行的活动,略带贬义 | 《资治通鉴·唐纪》:“李泌奏曰:‘陛下以仁孝治天下,不当有此勾当。’”(此处“勾当”即指暗中策划的阴谋) |
二、文言文中“勾当”的用法特点
1. 多用于书面语
“勾当”在文言文中多见于典籍、史书、笔记等文献中,较少用于口语表达。
2. 语义灵活
其含义随上下文变化较大,需结合前后语境判断是“事务”还是“行动”,甚至是“阴谋”。
3. 有时含贬义
在涉及政治斗争、权力争夺时,“勾当”往往带有负面色彩,类似现代的“阴谋”或“诡计”。
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含义 | 中性或略带贬义,指事务、行动或秘密之事 |
| 用法 | 多见于文言文献,语义灵活,需结合语境理解 |
| 现代演变 | 逐渐演变为贬义词,多用于描述非法或不道德的行为 |
综上所述,“勾当”在文言文中并非固定单一的贬义词,而是根据上下文可以表示“事务”、“行动”或“阴谋”。因此,在阅读古文时,应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