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欲不胜簪】“浑欲不胜簪”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原句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愁绪满怀,以至于头发稀疏到无法再插簪子的地步。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也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
“浑欲不胜簪”是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情感的重要句子之一。该诗句通过描写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稀疏现象,形象地传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写法既体现了诗歌的艺术性,也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此句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常被后人引用以表达深沉的忧思之情。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杜甫《春望》 |
原文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作者 | 杜甫(唐代) |
诗体 | 五言律诗 |
情感基调 | 忧国忧民、悲愤交织 |
表达手法 | 以形写情(通过头发稀疏表现内心焦虑) |
艺术特色 | 简洁凝练,意蕴深远 |
后世影响 | 成为表达愁绪的经典语句,广为传诵 |
三、延伸理解
“浑欲不胜簪”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写,更是杜甫“诗史”风格的典型体现。他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使得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此外,“浑欲不胜簪”也常被用于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作为表达人物内心挣扎与沉重情绪的象征,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四、结语
“浑欲不胜簪”虽仅一句,却蕴含深厚情感与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今天,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家国情怀的执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