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武曌檄全文】《讨武曌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骆宾王所作的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因其文辞犀利、气势磅礴而广为流传。该文写于公元684年,当时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李显,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引起朝野不满。骆宾王作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幕僚之一,撰写此文以号召天下共讨武曌,维护李唐正统。
一、文章
《讨武曌檄》以强烈的道德批判和政治谴责为主,指出武则天篡夺皇位、滥用权力、残害忠良等行为,强调其统治违背天命与人伦。文章语言慷慨激昂,情感真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古代檄文中的典范之作。
二、主要内容概要(表格形式)
项目 | 内容 |
标题 | 讨武曌檄全文 |
作者 | 骆宾王 |
创作时间 | 公元684年 |
背景 | 武则天废中宗,称帝建周,引发政变 |
目的 | 声讨武则天,号召天下共讨 |
主题 | 批判武则天篡权、暴政、失德 |
风格 | 激昂悲壮,言辞犀利 |
结构 | 开篇点明立场,中间列举罪状,结尾呼吁反抗 |
影响 | 成为古代檄文代表作,后世传诵广泛 |
历史评价 | 文章气势恢宏,思想深刻,极具文学与政治价值 |
三、文章特色分析
1. 情感强烈:骆宾王以极大的愤慨和忠诚书写此文,字里行间充满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与对武则天的痛斥。
2. 逻辑清晰:文章层层递进,从道德层面到政治层面,逐步揭示武则天的种种罪行。
3. 语言生动:多用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与感染力。
4. 政治意义深远: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重要文献。
四、结语
《讨武曌檄》虽为一篇檄文,但其内容深刻,文笔雄浑,不仅展现了骆宾王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更迭的强烈反应。它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