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是什么意思】“持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常见于历史、文学和政治语境中。它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持节”的详细解释。
一、
“持节”原意为“手持符节”,是古代官员或使者执行任务时所持的象征性信物,代表国家权威与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持节”一词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象征权力、忠诚、责任等。
在汉代以后,“持节”常用于指代出使外国或边疆地区的官员,他们肩负国家使命,需忠于职守,不得有违国法或辱没国威。因此,“持节”也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忠诚、坚定与担当。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持节 |
拼音 | chí jié |
字面意思 | 手持符节,象征身份与权力 |
历史背景 | 起源于古代官制,盛行于汉代及之后 |
主要用途 | 1. 官员或使者执行任务时所持信物 2. 象征国家权威与使命 3. 表达忠诚与责任 |
文化内涵 | 1. 忠诚 2. 坚定 3. 担当 4. 责任感 |
相关人物 | 如苏武(持节十九年,不屈服于匈奴) 张骞(持节出使西域) |
现代引申义 | 比喻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的精神品质 |
三、结语
“持节”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具体行为,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坚持以及对个人操守的重视。在今天,虽然“持节”不再作为实际的信物使用,但其背后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