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出自哪首古诗】“姹紫嫣红”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花朵色彩艳丽、百花齐放的景象。这个词语常用于描写春天的美景或繁荣的景象。那么,“姹紫嫣红”究竟出自哪首古诗呢?下面将为大家详细总结。
一、成语来源总结
“姹紫嫣红”最早见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这部作品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之一,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姹紫嫣红”原句为: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句话描绘了春日花园中繁花盛开的景象,但最终却荒废凋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虽然“姹紫嫣红”最初出自《牡丹亭》,但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也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相关诗词对比
成语 | 出处 | 原文 | 作者/出处 | 说明 |
姹紫嫣红 | 《牡丹亭》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汤显祖 | 明代戏曲作品,原意为描写春景与哀愁 |
花红柳绿 | 《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张若虚 | 描写自然景色,但无“姹紫嫣红”之词 |
百花齐放 | 《诗经·小雅》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诗经》 | 表达花木繁盛,但非同一成语 |
三、总结
“姹紫嫣红”一词最早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原句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用于描写春日花园的繁花景象。虽然该成语在后世被广泛使用,但其源头明确指向《牡丹亭》。
在日常使用中,“姹紫嫣红”多用于形容春天花开的美丽景象,也可引申为事物繁荣多彩的状态。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牡丹亭》的剧情或相关诗词,可参考古典文学资料或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