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畛域出处于哪里】一、
“不分畛域”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事物之间没有界限、相互交融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文化、思想、地域等方面的融合与互通。在现代语境中,“不分畛域”多用于强调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
关于“不分畛域”的出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虽未直接出现“不分畛域”四字,但其思想内涵与此相近。此外,在后世的典籍如《论语》《孟子》等中,也多次提及类似的思想理念。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不分畛域”的出处及相关信息,以下表格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出处文献 | 原文内容 | 释义 | 相关思想 |
不分畛域 | 《尚书·大禹谟》 |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 指为政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体现公平、平等的精神。 | 强调公正、平等、无界限的治理理念。 |
不分畛域 | 《论语·卫灵公》 | “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 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但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 强调包容与差异并存,体现多元共生的思想。 |
不分畛域 | 《孟子·尽心上》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表示人内心具备一切道德,返归本心便能获得快乐。 | 强调内在统一,超越外在界限的哲学思想。 |
不分畛域 | 《庄子·齐物论》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表达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 | 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无界限的宇宙观。 |
三、结语
“不分畛域”虽然不是一个固定的成语,但其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中。从《尚书》到《庄子》,都体现了对无界限、无偏私、和谐共生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常用于倡导开放、合作、包容的文化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分畛域”并非源自某一特定文献,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广泛存在的思想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