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整以暇的意思是什么】“好整以暇”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其行也,整而暇。”原意是指在紧张或混乱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整齐和从容不迫的态度。后来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依然镇定自若、有条不紊。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好整以暇 |
拼音 | hǎo zhěng yǐ xiá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六年》 |
本义 | 整齐而从容 |
引申义 | 面对困境仍能冷静应对,有条不紊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处事沉稳、有分寸 |
近义词 |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反义词 | 手忙脚乱、惊慌失措、慌乱无章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工作场合:在紧急任务面前,他依然好整以暇地处理问题,赢得了同事的敬佩。
2. 生活情境:面对突发状况,她好整以暇地安排一切,显得非常成熟。
3. 历史人物:古代将领常被描述为“好整以暇”,表现其指挥若定的风范。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好整以暇”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处世智慧。它强调的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秩序,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自信。这种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尤其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推崇。
四、注意事项
-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 可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如描写人物性格、环境氛围等。
总之,“好整以暇”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既体现了个人的素质,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审美。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学会“好整以暇”的态度,往往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