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是什么意思】“霰”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 xiàn,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冰粒,属于天气中的一种降水形式。下面将从定义、特点、与雪的区别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霰”是气象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由水滴在云中冻结形成的小冰粒,形状多为球状或不规则的颗粒。它的大小一般介于0.5毫米到5毫米之间,比雪花大,但比冰雹小。霰在降落时常常以密集的方式出现,有时会伴随风力较大,给人带来一定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与“雪”不同,“霰”是固态降水,但它不是由云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而是由液态水滴在低温下冻结而成。因此,霰更接近于冰粒,而非雪花。
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北方,霰常被误认为是“冰雹”,但实际上,冰雹的体积更大,形成过程也更为复杂。
二、表格对比:霰 vs 雪 vs 冰雹
项目 | 霰(xiàn) | 雪(xuě) | 冰雹(bīng báo) |
形成方式 | 液态水滴在云中冻结 | 水蒸气直接凝华成晶体 | 云中水滴反复上下运动冻结 |
形状 | 球状或不规则颗粒 | 六边形晶体或片状 | 多为球形或不规则块 |
尺寸 | 0.5mm - 5mm | 通常小于1mm | 通常大于5mm,甚至可达数厘米 |
降落方式 | 密集飘落,可能伴随风 | 轻柔飘落 | 垂直落下,声音较响 |
是否透明 | 通常不透明 | 透明或半透明 | 通常透明 |
是否常见 | 在寒冷地区较为常见 | 全球普遍可见 | 多见于强对流天气 |
三、结语
“霰”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被提及,但在气象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霰”的含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也能在面对天气变化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通过以上文字与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霰”与其他降水形式的区别,从而加深对这一词汇的理解。